当前位置:首页 > 仲裁资料 > 法律法规
《最高院关于技术合作开发合同纠纷一案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山东名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韩弼淳(PIL SOON HAN)技术合作开发合同纠纷一案中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0091222日〔2009〕民四他字第47号公布,答复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节录)

 

本案双方当事人山东名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韩弼淳在2001311日签订《合作协议书》后,对协议中涉及纠纷解决方式的条款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签订了修改协议。最后一次是双方于2009428日达成的《合作协议书的修改协议》,该协议第五条约定:“未尽事宜,友好协商;协商不成,以英文版本提交日本任何一家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因本案所涉仲裁协议是在中国公司与外国公民之间达成的,因此,本案系属涉外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案件。首先应当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应适用的准据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对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审查,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当事人没有约定适用的法律但约定了仲裁地的,适用仲裁地法律;没有约定适用的法律也没有约定仲裁地或者仲裁地约定不明的,适用法院地法律。”首先,本案双方当事人在《合作协议书的修改协议》第五条中并未约定确认该仲裁协议效力所适用的准据法;其次,该修改协议第五条虽然约定了“提交日本任何一家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但日本仲裁机构的仲裁地可能在日本,也可能在其他国家,具有不确定性。显然该修改协议亦未明确选定仲裁地。因此,应当适用法院地法,即中国法律来审查本案仲裁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八条“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之规定,本案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约定不明,且未达成补充协议,本案仲裁条款应属无效条款。由于本案一方当事人已向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故可以认定双方无法就仲裁问题达成补充协议。因此,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